新刊专访

邢罡:从冰山语言到“元生命”史书




采访  |  miko

文章编辑  |  miko

版式设计  |  miko

图片提供  |  邢罡工作室、ARTCLOUD艺术云、部分图源网络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去年随着疫情的原因,这引起了大家对于疫情的关注度与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反思,而思考是做出行动的第一步,艺术家们也在通过自己的作品,努力让大家对地球,对自然重新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因为这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


这个月我们邀请了艺术家邢罡老师,二十多年来的创作,他一直以人类生存环境、人文环境、基因繁衍、自然的启示录来作为创作思路,同时,一直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和修正自己。



邢罡 

XING GANG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欧洲国家馆艺术家

亚洲国际环境艺术组织 联席主席

中国国际科学与艺术委员会 首届委员

现生活和创作于中国北京/德国柏林,旅居欧洲





传统是养料,时代的步伐是光合作用




Q:上周在北京中贸圣佳现当代艺术拍卖专场,出现您的一组作品《冰山·自然启示录》(2005年创作)和《天一生水·坐看沄起》(2013年创作)很受追捧,不错的拍卖成绩,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这两组(件)作品吗?以及早年在香港拍出的当代水墨《极》(2011年创作),与目前这两个系列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关联吗?


A:《冰山·自然启示录》系列是2005~2012年的一个大型的学术探索项目。处于当下活着状态的艺术家本就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艺术思维,传统是养料,时代的步伐是光合作用,艺术工作者的使命就是不断向边缘探索,寻找践行一种新的可能性。《坐看沄起》系列是源于对海平面、对于地壳板块的思考,其核心是我想以水的存在方式梳理一种多么强大的、无可阻挡的力量。在崛起、碰撞、暗劲、化劲、平复的历程中,完成心灵的几个阶段心理实验。观者在欣赏这个系列的全部(由初期到后期),就像体验生命由诞生到归一的全部过程,是我2013年完成的一个艺术心理学项目。《极》是“冰山语言”创作时期的一个自我救赎,其实冰山系列的探索和历时八年的创作非常苦,当代艺术是理性的探索,水墨画容易使人陷入感性情绪,所以我以工笔画的方式呈现和表达内心构建的虚拟世界,很多巨大尺幅的创作,不容任何闪失,一个点滴的失误就斩卷了。《极》系列刚好是在“冰山语言”最苦、最亢奋的高潮时期(2011),人都快抑郁了;到了济州岛工作室,面朝大海,心情舒畅的那一刻,突然想画件放松的作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极》系列对于我来说,就像自我的修复与治疗。



《宇宙剧场·创世纪-七重境界》,1999—2016

图片来源:1999~2019阶段·邢罡艺术文献研究


《坐看沄起》 部分作品,2013

图片来源:1999~2019阶段·邢罡艺术文献研究


《极》,2011

图片来源:1999~2019阶段·邢罡艺术文献研究



Q:您为什么偏偏会选择玉作为您的创作材料,这其中是有什么含义吗?在寻找这些创作材料的时候,会不会特别困难?相较于其他创作材料玉的价格还是挺昂贵的,这些材料的获得,您都会亲自去寻找吗?


A:在57界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评审的现场,总策展人以及每一组评审委员都是这样问我的,我回答了两句话:中国艺术家一定是东方文明土壤中成长出来了,故而离不开“玉文化”。为什么使用玉作为材料创作:玉可通灵、亦可不朽。再回答第二三个问号,所用之玉,都是从新疆买来的。



《地球简书》 系列作品I/II,2016

图片来源:1999~2019阶段·邢罡艺术文献研究



Q:截止到目前,张子康先生应该是您合作最多次的策展人吧,您的几次大型个展都是子康馆长操刀策展、今年在深圳的个展《邢罡:无限剧场》也是由他策展的,您和他第一次认识是在什么时候,期间有什么样的故事使得选择多次与张馆长合作呢?


A:我的学术成长路线,必须要感谢张子康先生。2004年第一次在今日美术馆遇到子康馆长,他学术至上的严谨工作态度,让我下决心启动《冰山》系列的创作,当时我已经签了欧洲机构,生活和创作经费已经有了基本保障,但我自己也没想到“冰山语言”的探索根本停不下来,一干就是八年。2012年他担任卸任今日美术馆馆长,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担任文化厅副厅长期间,邀请我参加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双年展展览前两个月在新疆当代美术馆策划了我的第一次大型个展【冰山,尝试与天际对话】;2015年北京798悦美术馆策展【邢罡:元·无限维度】。



2014年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1999~2019阶段·邢罡艺术文献研究



2012~2017年的五年时间内,我筹备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得到了张子康先生、著名评论家栗宪庭先生和当时在广州养病的已故著名评论家刘骁纯先生的学术支持,是三位先生多年的厚爱和对我的鼓励,才有了勇气在威尼斯双年展向世人呈现“地球书简”,张子康先生写了数万字的两篇个案研究《由“元”残余物,看地球书籍·邢罡地球书简文本的个案研究I(2012~2015)》、《被人类文明忽略的“元生命”史书·邢罡地球书简文本的个案研究II(2015~2017)》,轰动了欧洲的学术界和自然科学界,为“地球书简”项目做足了理论支持。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

《地球简书》,2016 

图片来源:1999~2019阶段·邢罡艺术文献研究



2019年接受厦门美术馆的邀请回国做了一个大型的(1999~2019阶段)二十年艺术文献研究展,整个厦门美术馆7700平米的展厅,300多件作品,布展历时42天,由张子康先生担任总策展人、韓子勇先生担任艺术顾问,沈揆一先生担任外文版文献主编。接受深圳木星美术馆邀请,我的个展:【无限剧场】2021年3月初开始布展,在北京那还是正月里的休闲日子,子康馆长的前言居然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写完。



2019年厦门美术馆·邢罡艺术文献研究展现场

图片来源:1999~2019阶段·邢罡艺术文献研究



Q:关于“地球书简·元生命”,它是一种本体论的研究吗?围绕这一观念,您是如何构建这个“世界”的?怎么样的机缘呈现在57届威尼斯双年展的?


A:关于“元生命的研究”,我是从早年收藏的各种各样的石头、标本、化石中寻找到了蛛丝马迹,又以艺术的方式梳理了一下。从2007年就开始研究地质学的相关知识和到各个地层剖面去考察,开着越野车“去山中”,是我最喜欢的独处方式,燕山山脉的一些路基开发和太行山脉的隧道开凿,逐步显露的地质岩层就像一部地球的成长史书,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面对自然界的地层剖面,切身感受到地球生命的伟大,反思人类生命的短暂与渺小。在数年漫漫寻踏的路途中,我乐此不疲,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初喜好,2012年才有勇气决定,应该把《地球书简》搬到威尼斯双年展,我获得的资金支持是为《冰山》系列的,但我不厌其烦地多次说服赞助人,告诉他们,我的“冰山语言”已经画上了句号。我心里只有“地球书简”。历经五年的艺术梳理和诸多人士的鼓励支持下,呈现在了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欧洲国家馆的展厅中,那一刻,所有人都送来掌声,唯独我自己把激动的泪水流到了心底。



《宇宙剧场·生命元体》 部分作品,2003

图片来源:1999~2019阶段·邢罡艺术文献研究


《地脉》 ,2004

材质:手工宣纸,水墨

图片来源:1999~2019阶段·邢罡艺术文献研究




艺术家是多功能者,同时也是“苦行僧”




Q:您的几个大型个展大多是一种暗色调的沉浸式呈现,博物馆级别的展示效果,是希望观众在进入您的“场”中,可以带走什么样的思考?您会怎么去定义艺术家?


A:“艺术家”不等同于“画家”、“书法家”、“雕塑家”、“建筑师”、“设计师”、“舞台布景师”等等,而应该是诸多功能的集合者,去践行和探索一种引领未来的可能性,是个没有休息时间、没有享受时间的苦差事。艺术家的快乐来自于每个探索的阶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积累起来才能构建一个艺术家的完整学术体系。所谓的艺术,实际是两个部分:“艺”指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哲思、“术”指的是技术和思维呈现能力。一位艺术家的个展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场”,充满艺术感知力的“存在的场”;我的几个系列作品都归在《宇宙剧场》系列,故而我喜欢把自我沉浸在自己布展的美术馆。我的展览呈现,有别于博物馆,观众可以在美术馆体验博物馆级的效果,但又高于博物馆,因为没有了玻璃隔断,观众可以近距离与作品同呼吸,共存在。



2019年厦门美术馆·邢罡艺术文献研究展现场

《宇宙剧场·天机乍泄》,2013

图片来源:1999~2019阶段·邢罡艺术文献研究



Q:如果您给自己的作品及创作一个关键词,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A:无限。艺术家不应该数十年一成不变,因为时空在变、世界在变、宇宙在变、人也在变,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为什么本应该是以创造力闻名于世的“艺术家”的作品苦苦地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呢?不腻吗?艺术家的一生应该是由无数次的磨砺与无数次的顿悟累积而成,不应该是黔驴技穷。



《自然启示录·创世纪》 ,2007-2011

材质:手工宣纸,特制墨

图片来源:1999~2019阶段·邢罡艺术文献研究



Q:在意大利、韩国等国内外,您的作品都在亚洲欧洲都获得很好的反响,您怎样理解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在这个其中的利与弊您会怎么去考量?


A:艺术家只懂创作,不懂那些;那应该是代理机构和代理人的事。



装置《天圆地方·绿色星球》,2016

图片来源:1999~2019阶段·邢罡艺术文献研究



Q:在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对于艺术的受众也越来越年轻化,艺术的呈现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对于传统艺术,您是怎么看待的?在追寻本源文化的道路上,您有什么样的感悟和体会?


A:驾驶着“慧根”,与时俱进。



《自然启示录·创世纪·无限》,2011

材质:手工宣纸,特制墨

图片来源:1999~2019阶段·邢罡艺术文献研究



Q:在生活中除了是艺术家,您会怎么定义自己?这在您的作品中有哪些体现?


A:能以自己喜欢的艺术作为一生的事业来做,非常幸福了。这要感恩父母给予生命、祖先给予基因、代理人给予的认同、藏家给予支持与鼓励。我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自然人,我自己也收藏各种、无动力帆船出海、直升机低空飞行、骑马…等。



装置《天机乍泄·仁者乐山》,2013-2015

材质:16米蚕丝绢,水墨,建盏,海沙

图片来源:1999~2019阶段·邢罡艺术文献研究



Q:在创作中,您有什么样特殊的习惯吗?它给您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


A:理性思考,自我推敲。


Q:接下来有没有什么新的项目,可以和我们预告一下吗?或接下来有哪些创作方面的计划?


A:从2015年以后到目前,我的创作方向都是沉浸式的装置艺术;今年还会有一个大型的装置艺术即将呈现。



装置《宇宙剧场·七曜2019》

占地面积64平方米,材质:2304只建盏,宣纸,水墨

图片来源:1999~2019阶段·邢罡艺术文献研究



——/——



在此特别感谢张子康教授与沈揆一博士的文献学术整理与支持


《邢罡艺术文献研究·1999-2019阶段》

(文献档案宗卷,共7冊) 中文版主編:张子康 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中央美术学院 博士研究生导师)


XING GANG’S ARCHIVES STAGE*

(1999~2019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OF ART CREATION 【I/II/III】)

    外文版主編:沈揆一 博士

(著名国际艺术史学家 圣地亚哥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创办人 美国加州大学終身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