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专访


王宁华:虚拟重叠现实,何为真假




采编、排版  |  miko

监制  |  moe

受邀采访  |  王宁华

图片提供  |  艺术家王宁华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艺术家具有将艺术、生活、情感、美学等一切事物串联起来的能力,艺术家不仅仅只是艺术家,但是又有别于其他职业者或其他社会角色,我想每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都有他展示自己艺术语言的独特方式。


这个月我们邀请了艺术家王宁华,数字艺术让大众看到了创作之外更广阔的可能和各种表现形式,在全球互联网时代,科技不断拓展艺术的外延,使得艺术的创作、传播、交易方式等都发生本质上的巨大变化。




王宁华



出生于中国湖南长沙

广州美术学院毕业

现居大连





开放性的思维,才会产生多元性




Q: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艺术这一块的?


A:小时候看过平克.弗洛伊德的影像和一些艺术类的图册,所以那时候对这方面印象比较深刻。而真正学习绘画是在初中的时候。



Q:毕业之后,就是一直从事这一类型的创作吗?是从什么时候确定了自己的创作语言?


A:我现在有自己的公司,现在在做一些空间相关的项目,当然创作也从未中断过。我一直以来对各种材料比较感兴趣,拿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创作,做观念性比较强,比较有意思的作品。



《Gaia》/ 2021

树脂、玻璃钢、镜面钢、烤漆等

图片来源:艺术家王宁华



Q:在几十年的创作道路上,有没有哪件作品是您觉得是能归类到代表性作品的?哪个系列的作品,您投入的心思是最多的?


A:我在2016年之前,一直在尝试各种材料。那时候很少和外界接触,就自己做自己的。《头发系列》应该是我花费时间比较多的,因为难度比较大。一个作品就有几万根头发,需要粘接起来,那是比较难做的。



《头发系列》/ 2015

烤漆玻璃、头发、综合材料

图片来源:艺术家王宁华



Q:其实当我看到《头发系列》的时候,是有点害怕的,因为我觉得这是属于人体的一部分,当时是为什么会想到利用头发去进行创作这个作品的?对于观众来说会不会过于惊悚?在制作这一系列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A:因为当时在做生命和自然相关的作品,头发是人体的一部分,它代表了生命,也代表了时间,它从一出生就伴随着我们,从黑色到白色,年龄的增长,它是时间是生命概念的一部分,当黑白头发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像光束般,会产生一种时间感,就像生命的时间性。



《头发系列》/ 2015

烤漆玻璃、头发、综合材料

图片来源:艺术家王宁华



Q:在其他系列作品中,您也运用到了很多种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创作,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同一种类型的材料,而是很广泛地运用到很多种材料,像《镜像系列》中有玻璃、不锈钢等材料,但是采用这些材料进行创作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到作品、环境与人以及作品与空间环境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您又会是怎么来平衡这一关系的?


A:镜像会使人产生一种多维性,比如你照镜子的时候,出现两个你。第二个就是参与感,把外在的部分吸收到它里面。最近我的很多作品系列,在这些作品中我也会做很多镜像相关的东西。



《镜像系列》/ 2017

镜面玻璃、玻璃球、综合材料

图片来源:艺术家王宁华



Q:对一位普通观众来说,欣赏艺术作品是可以多维度的:审美、创作理念、创作背后的故事等等,而您在创作作品时,您的创作理念和作品是想带给观众怎样的思考?


A:每个系列都会有一个思考的方向,给到观众的感受度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感受也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人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多样性,对于语言的探索,也是如此。


所以对于观众怎么看待我的作品,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态度,我想带给他们的也就是这一种开放性。让他们觉得艺术品不是那么复杂的,但其实是很复杂的,但这种复杂性是源于我们思维的开放性,才会产生多元性。



Q:当观众去往一个展览观展的时候,可能会提前做一个功课什么的,那这些功课其实也是来源于展览主办方给到的信息。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观众的开放性是展览主办方给定的开放性?


A:是的,可以这样说,比如:一个展览的前言,会给观众细说一下,就怕观众看不懂。但是观众可能就会顺着这个前言,来作为他对展览的理解和展品解读的基础。这其实是一个闭环的状态,已经定性了,但我的作品不是一个闭环状态,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去标签,拒绝定义





Q:您的创作素材的选择非常地广泛,但是近两年来 “动物”似乎是您装置艺术创作中比较重要的命题之一,例如《翼》、《角》、《熊猫》、《黑熊》等作品都是由“动物”的形态演变,您对这类元素的运用有什么特殊考量吗?


A:这些元素其实是全球性的话题,包括:生态危机、资源、政治等等,我是想让观众站在“物”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当你站在它的角度的时候,你就会思考这些事情,人类与生态资源的关系与产生的结果。



《翼》/ 2020

钢丝、鸟嘴模型等

图片来源:艺术家王宁华



Q:您对于艺术家的“标志性”风格,其实是去标志性的,保持一个开放性的态度,那这样会不会给观众造成一种我看到某个艺术家的作品,没办法一眼认出来,就不知道是这个艺术家的作品?


A:在这种大环境大市场之下,很多艺术家一种符号性的东西就做一辈子,过早地戴上一个标签。这其实也没办法,但我不想过早地去定义自己就是做哪个的,我可能到我死的时候,我都没有,也有可能有人说“原来他的风格是那样的”,那就是另外一种的定义了。



《十字系列》/ 2014-2017

烤漆玻璃、塑料十字、综合材料

图片来源:艺术家王宁华



Q:其实坚持创作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你要一直保持创作的热情,平时您是怎么去保持这种创作的激情的?


A:两个方面吧,一方面是责任感,这背后有我自己的想法,我想去呈现这些作品。二是一个系列里面整合了很多的东西,这样我能带给观众,去感受到很多的点。自己放开,观众也放开,我想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创作状态。



Q:当艺术家面对艺术更新(市场的变化,艺术的呈现方式,艺术观念的转变)的时候,该怎么去面对和解决这一更新?


A:事物都有它的更新迭代,就和电脑一样。这也是艺术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120-沉睡》/ 2013

木板、树脂、丙烯、药片、相片 

图片来源:艺术家王宁华



Q:之前的中国艺术家在俄罗斯学习油画,或是在美国做当代艺术,但好像中国传统的艺术相关的东西有所停滞,您是会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A:这就是一个社会或艺术的发展规律,当以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它时,就会觉得这种规律是正常的。反过来说,出国学习绘画的体系,也是在某一时间点里,整个社会和艺术的开放状态比较好的时候。


对于我来说,大家太把艺术当回事了,我们应该考虑的方面多一些,而不是单一地站在一个流派上去看待这个问题,那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就会更好的解决些。就不至于说,我要和哪个所谓的大师学习。搞得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就像现在那些整容院出来的脸,基本上都一样。





虚拟重叠现实,何为真假





Q现在NFT艺术品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它在艺术领域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关注度?在传统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上,NFT算是一个新的小众的交易方式,会冲击到传统的交易市场方式这会不会导致阻碍数字艺术品的发展?


A:现在关注度高的,肯定都和资本有关。它其实在17年左右就有了,但是因为市场受到疫情的影响,才导致NFT现在这么火热。同时,NFT是一个符号,也是一种迭代的市场现象。


数字艺术其实就是虚拟艺术,一个新的形式,目前对我来说NFT给我多了一种艺术的呈现方式和交易渠道,因为我的一些作品就是以数字形式来呈现的。



Q:对于市场来说有了NFT技术,我们就可以追踪作品的来源了,数字艺术最终就可以获得强大的商业价值。但同时NFT市场也被认为是一个泡沫,是股票投机者和骗子的避风港。您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


A:只要有利益就会有投机和泡沫。不管是数字艺术还是实体的艺术品,也是会出现投机商和一些泡沫。



《旋转的喇叭》/ 2019

喇、钢管等

图片来源:艺术家王宁华



Q:NFT对于环境气候的生态成本代价较高,购买和出售NFT会产生巨大的碳足迹,因为加密货币挖掘需要大量的数据服务器。这其实和工业时代的环境污染没什么区别,而现在环境问题是我们最紧迫的一个全球性气候问题。可能它会存在,但时间不会持久,您怎么看待NFT的未来前景?


A:如果一个事物的优点大于它的缺点的话,那我觉得它未来的前景还是可以的。好比如说手机、电视、汽车......的产生,也回到你这样的话题上,就像燃油汽车在开始之初也会影响到生态问题,但随着发展,现在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渐取代燃油汽车。


火热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过滤的过程,这只是一个开始,可能下面还有NFT1,NFT2......到后面会有个更完善的交易方式。


一个是NFT解决了版权问题。另外NFT给的概念是:真实的作品难道就是真实的吗?虚拟的作品难道就不是真实的吗?更年轻化的群体,他们不会在乎这是不是实体的,我要的就是这个东西是我的,独一无二的。


以后的艺术都是以时间为概念呈现的,而NFT也是在缩短这种时间,因为我们知道做一件艺术品,你需要:材料、运输等等,当你把这些东西去掉的时候,我就能很快地解决时间上的问题。



《悟空系列》/ 2019

树脂、玻璃

图片来源:艺术家王宁华



Q:那当NFT变为一个传统的交易方式,那这个会不会把整个艺术品的成本和价格的基数往上调高?


A:这个不会,还是有很多好的艺术品,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品都可以这样。比如雕塑,一个作品卖,那就会比较贵。但把作品做成1万个衍生品,它就便宜了。我做的很多系列的雕塑,我也是在去想怎么去平衡它:只要是你的作品没有问题,那你的呈现方式就是无界限的。



《4-声色Ⅱ》/ 2014

木板、丙烯、钵盂、木棒

图片来源:艺术家王宁华



Q:您的作品呈现方式始终以装置艺术为主,在接下来您会考虑在艺术品中尝试更多新的呈现方式吗?考虑与公众产生更多互动?


A:其实也不是那种创作方式为主,只是呈现的方式比较多,接下来我会考虑以雕塑的方式多一点,它会更立体化一点,后面还可以通过影像的附加,让作品更为丰富。


最近每天都会创作几个系列,我的很多雕塑系列和装置系列里都有互动的,联动的装置,但需要耗费时间,需要庞大的三维建模队伍及其他队伍合作来实现。现在暂时实现不了,也没有那么多资金和时间。现在呈现度是我的一个瓶颈期,可能就会考虑借助外来资本的帮助,进行合作,那这些作品就可以更快的呈现。



《16》/ 2017

画板、丙烯、红星、手性木制品、连动机械装置

图片来源:艺术家王宁华



Q:有的艺术家在长达数小时的创作时间里,会边创作边唱歌,或者边收听广播来排解创作时的寂寞感,您在创作时会以什么方式来排解这种寂寞感?


A:我的创作时间基本上都是晚上九点以后,等老婆孩子都开始休息了,然后去影音室里边看电影边创作。我的创作与艺术都是开放的状态,所以在这创作过程中我也不会感到孤独或寂寞,创作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Q: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人的工作都停滞了一段时间,它给您有没有带来影响?


A:没有影响,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梳理一下我的创作手稿,把他们分类编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