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提供:沈少民工作室



沈少民



当代艺术家、纪录片导演、诗人。现工作生活于深圳、北京、悉尼。擅长多领域跨媒介创作,作品涵盖装置、影像、纪录片、观念绘画、诗歌、公共艺术等。曾担任深圳市民中心国际艺术家版灯光秀总导演。现任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艺术总监。


主要大型个展:“沈少民的科学简史”、“中国鲤鱼”、“这里没有问题”、“算了吧,风”、“一号工程”、“磕头机”、“盆景”、“歼-X”等;重要国际展览:悉尼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釜山双年展、基辅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2017年作品《峰会》被评为港巴塞尔最受瞩目的十件作品之一;主持设计的“云美术馆”荣获 2022年法国巴黎 DNA 设计大奖“市民空间类别大奖”奖。纪录片:《我是中国人》、《消失的村落》、《色达日记》、《一个人的寺庙》;诗集:《我是我自己的结果》、《我扶起自己的影子》;作品被国内外众多美术馆、机构、大学、基金会及藏家收藏。



他的作品是对当代艺术的真实性与力量有着极为警醒的认识。生活经验的苦痛,对未来的恐惧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让他能延续那首诗歌,形成一个冗长的、不断增加的“文案”,他依然希望观众能看到艺术的不同宣言都有其意义和价值。




我没有里程碑式的作品



我早年在做版画,但因为不是专业科班出身,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成为艺术家。版画对于我来说就比较好操作,当时做了一个黑白木刻《从小爱科学》,那是我19岁发表的第一件“作品”,现在回想起来,不知道是否能称得上是作品。当时的梦想是希望作品能在报刊上被刊登、被发表,后来这个作品真的在黑龙江日报上发表了。


每个人的创作的方式不一样,大多数艺术家可能会从自己内心或情感出发,分析自己的情绪,做一些有关于自己内心世界,或是一些情绪自然流露的作品。早些时候,我从东北到北京,从北京到国外,再从国外回来,到大庆,到北京,又在广州历经了工作室被拆迁,最后我来到深圳。我一直像是只“候鸟”一样在南北半球间迁徙。这样的经历,让我所关注的东西变得不太一样,所以每当有人问我有没有里程碑式的作品的时候,我都不认为我有里程碑式的作品,因为我认为,好的作品有可能是下一个,艺术都是要看向未来的。作为艺术家,首先要质疑很多东西,质疑一切,因为有质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追问。通过思考和追问,你会找到一种语法去表达自我的疑问,而梦想对我来说是支撑着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一个梦想破灭了,还会产生另一个新的梦想。




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作品《盆景》系列,是源于有次我在上海逛书店,看到了英国人写的书——《中国裹小脚的女人》,里面有很多资料图片,例如被裹脚的x光片,骨骼发生了极度的扭曲,还有裹小脚的过程等,这些图片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看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我买完这本书以后,又阅读了有关做盆景的书,我发现裹小脚和做盆景的过程,是这么惊人地相似。


当时我想做一个盆景作品的装置,用骨骼去做,但这本书提醒了我,为什么不做一个活体的、更有说服力的作品呢?



《盆景》



而在一些作品中我也喜欢选择生活较中常见的动植物或其他的元素,像作品《我睡在自己身上》,那些动物是用仿真硅胶做的,这种表现方式让作品更真实,更有说服力,作品中为了体现动物自救的感觉,我做了一个机械呼吸系统,来表现这种仅有的生命迹象。在最后的整个展览现场的呈现中,我用盐铺满场馆,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盐滩。海水干涸后会析出盐,这让人感受到生命本能的“渴”,所以能表达出一种很绝望的、没有生命力的感觉。



《我睡在自己身上》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2012年12月31日,是传说中的玛雅世界末日。那年我所有的作品都跟“世界末日”有关,比如火箭残骸、脱毛的动物,还有作品《永远有多远》,那个奄奄一息的老人,赤身裸体坐在沙滩椅上。展览中很多观众看了这件作品落泪了,这本身是很绝望的,永远其实没有多远。



《永远有多远》


假如

我明天要离去

请把我的心脏

浸泡在标本瓶里

再装上太阳能起搏器

太阳在

爱你的心跳就在


——致爱人》/ 沈少民



我不介意大众说我残酷,如果我的作品能让人去关注和思考,就已经是件很棒的事情了。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他人可以通过这样的作品去关注现实、批判现实。



《中国鲤鱼》


我盯着盘子里的一条鱼看

看着

看着

就看成了活鱼


我再盯着盘子里的活鱼看

看着

看着

就成了大海


我再盯着大海看

看着

看着

就看成了一望无际的盐滩


——《一条鱼》/ 沈少民




谈公共艺术



我习惯于让作品跟空间产生关系。之前参加国际展览,我们都会先去看场地,根据场地空间去做作品。好的作品一定是跟空间、城市、历史和环境有关系,且要真诚,能让人去思考。并不是说做一件东西放哪都行。我们当下很多人对公共艺术的定义也有很大偏差。看到广场上的雕塑,很多人觉得那就是公共艺术,但其实在今天,公共艺术已经不是固态的、物化的,因为当下的公共艺术有更多的互动性,而最能打动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作品之间的互动。




坪山美术馆于今年8月举办个展,呈现了艺术家沈少民8组作品。沈少民擅长多领域跨媒介创作,作品涵盖装置、影像、纪录片、观念绘画、诗歌、公共艺术等。展览聚焦于沈少民近几年的创作,围绕艺术、诗歌和科学三个领域展开,既延续了沈少民在中国艺术界最早对艺术与科学关系的探索,又呈现了他独树一帜的跨学科视野,语法的持续变革,幽默的观念诘问和浪漫主义的诗性语言。



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不是只有一种答案,它有更多的解读空间。不同修养与阅历的人,在不同处境,对同一件作品的解读都不一样,对人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像这次的坪山美术馆的展览,是我2012年做的文字方案,当时没有去实施落地,只做成了方案。但今天,我们在坪山美术馆能看到这些作品,是因为好的作品绝不是一个赶时髦赶潮流的作品,它可以经得住时间的沉淀。




坪山美术馆展览现场



所以这次我们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建立了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今年在坪山美术馆的展览,其中有两件作品是和他们合作的。



坪山美术馆展览现场



同时,我希望创作没有界限,任何材料、技术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媒介,包括这个时代。



坪山美术馆展览现场




新个展:《尺度》



尺度可以指代一个工具,也可以指代是一个标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标准都是人来定义的。很多自我产生的定义,未必是一个准确的标准。在创作上,首先我消解了尺的功能,尺是不能放大,放大了它的功能就消失了,变得不标准了。在作品《我是我自己的结果》中,画面是两个尺互相丈量,但得到的结果却永远是相对的。重新定义丈量的意义,而我,是我自己的结果。



沈少民个展:“尺度”。展览将于2022年9月11日正式开幕,持续展出至11月11日。




城市与未来的艺术



我对深圳比较看好,因为这个城市充满了活力,很多深二代在国外接受教育,他们对艺术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可能比较反感一些打卡展览的人,但我觉得这本身没有问题,因为这是年轻人的一种方式,它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不同时代的人,对艺术的态度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强迫他人按照一个思路,去解读一件作品或是展览。


未来的艺术我还没做,因为我也不知道未来的艺术是什么样。1985年我曾在文章中说过“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我也一直这么做的。但是今天讨论的这句话是,我要站在今天,做明天的艺术,我觉得我可能比1985年更开阔。



杜尚曾经说过,问题毫无意义,问题是思想的发明。在和沈少民老师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的独特人生旅程,他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承载、呈现、无限放大和传播社会问题,从艺术中的乌托邦转向由多重视角调整转化的现实,并引发人们去思考和讨论艺术。






口述:沈少民

采编组:郭梦蓉、陈玲玲

图片来源:图片均由沈少民工作室提供

未经允许,切勿转载使用





展览 | 沈少民的科学简史

在深圳坪山美术馆亮相

展览于2022年8月27免费对公众开放



展览 | 沈少民个展:尺度 

在深圳美成空间亮相

展览于2022年9月11日至11月11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ABOUT


ARTCLOUD艺术云是全球领先的艺术创意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全球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目前已合作全球3000多位艺术家、艺术Studio,通过兼具全球视野与精准洞察的艺术创意方案,为客户创造最大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及文化价值。ARTCLOUD艺术云的核心业务有艺术创意品牌服务、公共艺术品配置及设计服务、商业文旅产业赋能服务。同时,ARTCLOUD艺术云运营有线下多座艺术馆、iART数据系统和具有全球当代艺术影响力的SAP国际艺术大奖。自成立以来,ARTCLOUD艺术云高速发展,目前也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全新艺术与创意表达生态平台。




合作联系

微信客服


公共艺术品配置与设计服务

ARTCLOUDGrace


艺术创意品牌服务

Artcloud_yishuyun


商业文旅产业赋能服务

Artcloud_xiaoyun


艺术家合作

Artcloud_Han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