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专访


康靖:“意外”有时会使作品变得更丰富




采编、排版  |  miko

监制  |  moe

受邀采访  | 艺术家康靖

图片提供  |  艺术家康靖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当树木与墙体凝固在同一空间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住宅中的屋梁,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物?他的作品把“树木”从日常性中间离出来,在“日常”与“非日常”中,突出了“物”的主体性,展现了他与“物”深入的交流方式和对思维空间拓展的寻求。


2020-2021年度ARTCLOUD中国SAP艺术大奖的年度奖项榜单已全部揭晓,这次我们邀请到了年度雕塑及装置艺术奖的获得者:康靖,作为这次的采访嘉宾。





本期专访艺术家 | 康靖

2020-2021年度ARTCLOUD中国SAP艺术大奖

年度新锐艺术家、年度雕塑及装置艺术奖获得者



出生于山东

2005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

2008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现居北京




在个体的不同中寻找不同

不断去呼唤与念想它




Q:在央美、西安美术学院就读期间,是否有哪些因素影响过你的思维与创作?


A:在求学期间的整个学习环境及教学系统中,我发现,每个人在相同的机制之下会有各自不同的特质,其实这一点正是创作者需要在事物中发现并在创作中体现或强化的。


《膈11#》2021 |  树枝、木板、木龙骨、纸粘土、麻、腻子、漆  | 510×280×30cm



Q:在毕业后的展览经历,是否也影响了您的创作?


A:当然,展览相当于我创作的加油站和检修站,在展览过程中,使我有机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检视自己的创作,必要时也会做一些调整。我在布展和制作过程中让我对我的作品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就像这次的获奖作品,我想探讨的是展览机制和作品制作,创作者、制作者、展览机构在这件作品中充当的角色各是怎样的,以及怎样来看待这件作品或这件事。把现场制作的过程当作展览的一部分,然后每天将进度在线上进行更新,这是一条在变化的、动态的线索,使展览与作品更加立体。



《互联纪2#》2017 | 综合材料 | 65×32×20cm



Q:为什么把获奖作品命名为《互联纪-勒3#》?


A:《互联纪》是一个系列的作品,一般我都是先做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我会尽量把握我想要的效果和感觉,等做完之后我才会给作品起名。因为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会有一些“意外”,而 “意外“有时会使作品变得更丰富,这需要制作的每一步都尽力观察作品本身(型、象或材料)新的可能并跟随它。但《互联纪》是我在和一个朋友的聊天中得到的。这个系列的作品特别是最初的造型很像化石,有一种岁月感,所以就用“纪”来命名,整个系列除了有互相连接的意思之外,与我们现在所处的互联网时代也是相关联的。后面我又觉得只有两三件作品不足以表达我想要的,所以我就在这个框架之中继续深挖,持续地把各个角度展现出来,所以在框架之下就有很多小副标题。我觉得作品名是对作品的一种呼唤,就像给婴儿取名,在他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他有自己的人生履历来一起建构起这个名字,要去不断地呼唤与念想它。



《互联纪-勒 3#》2020 | 木、砖、混凝土 | 200×120×150cm



Q:在创作《互联纪-勒3#》时,您是想要得到怎样的作品效果呢?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创作想法?您希望观众走出展览时,可以带走什么?


A:它是一个现场作品,是制作过程与现场结果共同构成作品的完整性,这其实是中国传统绘画就有的概念。中国绘画就有一个现场表演性,比如现场挥毫来表现绘画的高超技艺,通过现场的制作与最终的效果,共同构建组成这件作品。


对于观众,从布展到展期和撤展期间这三个阶段里,他们每次过来只能看到在展览期间某个时刻或片段,就如同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或事物,我们其实都是看的局部或片段。



Q:前面您提到它的每一次制作都是根据展览空间来变化的,那是不是每一次的展出也会不一样的?


A:就这次项目的概念与方法我就只做过一次,其他的展厅我还没去试过。



《互联纪-勒 4#》2020 | 石膏板、 轻钢龙骨、 木龙骨 、废旧彩钢铁皮 、杀菌灯等 | 240 ×600×550cm



Q:您说过您想探讨的是展览机制和作品制作,创作者、制作者、展览机构在这件作品中充当的角色各是怎样的,以及怎样来看待这件作品或这件事。那作为创作者来说,您又是如何来看待这件作品的?


A:展览机制里的材料费其实决定了这件作品的规模、造型复杂程度以及制作人员。对于制作人员来说,他们是一个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状态,他们可能在制作一件不感兴趣的作品,或者与他们毫无关联的作品,但他们的劳动节奏与情绪都与作品有关,同时也是这件作品的内容。



《树和钢》2021 | 北栾树、6mm厚钢板、钢筋等 | 4600×4500×3446mm



Q:在《互联纪12#》中所用的果木、纸粘图与麻分别代表了什么?它和《穹》系列作品又有什么不同,因为它们都用了相同的材料进行创作,造型上也差不多?


A:其实这些材料都是随手可得的材料,它们的组合会使作品更轻便和坚固一些。当然这些材料会给一些人不同的感受,但我更多的是考虑它内外部空间建造出来的建筑感。


我其实做了很多尝试都是关于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米诺的艺术盲盒计划,深圳云美术馆的项目都是这个方向的尝试,在后面的作品中我也想进一步延续这种建筑感,自然与人工建筑之间的关系。



《互联纪12#》2017 | 综合材料 | 100×75×50cm



这是参与米诺艺术盲盒计划的几组空间的模型,树枝在其中区隔空间,产生视觉空间的流动。我在做这些模型时会想象他们不同尺度时的状态,以及人穿行其间的情况。



Q:有没有想过把您的作品做得更大,大到比如说《穹》系列的作品可以让人在这之间穿梭?


A:经常想。



《穹2#》2019 | 果木、纸粘土、麻 | 37×30×35cm



Q:在创作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是什么,要怎么把这些不同的材料组合起来而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A:除了技术上的实现,最难的部分应该就是准确性,这个准确性就是作品的面貌、气质与品质。同样也包括造型上的比例,结构等等。



《互联纪3#》2017 | 综合材料 | 65×32×20cm



Q:您的创作经常围绕着周围的环境和自身感受等问题的思考,并且经常是以不同的树枝或木条为基础把作品串联起来,而每一次的创作您是如何确立自己这样的创作方向呢?而树木作为材料是死的,但在自然中它本身是有生命的,您又是怎么去理解?


A:每种材料都有它的特性,但树枝自然生长的状态会启发我。我是从2012年开始用树枝作为材料,因为这种自然生命属性,我不想把它丢弃,也不能仅仅只依赖它这种属性。有一部是需要隐藏的,同时又可以留一些线索,这样就可以让观众去发掘和关注作品的丰富性。



《互联纪13#》2017 | 综合材料 | 180×76×30cm 



Q:您的作品不管是形式上还是材料上,都不太一样,多变的(观众也就很难看出是您的作品),您对于“标志性”风格是一个怎样的看法,为什么?


A:其实“标志性”风格,可以快速地与观众建立连接,同时也是把双刃剑,容易作茧自缚,当你持续地在一个建构牢固的状态里,你就很难去突破了。我现阶段的创作都是和以往有联系的,比如以前可能只是个想法,但是现在我可以有时间,有条件地把它创作出来了,并且不断地去深化与延展。



《互联纪》安仁双年展展览现场 ,2021



Q:您会一直延续这种创作方式吗?还是尝试新的不同方式?


A:会延续的,因为一件作品是不足以表达完整的,我现在对艺术与材料的认知也会比以往更全面点了,我也想把这一方面的东西做得更好更全面了之后,我才会去尝试新的想法或者说是换一种创作方式。因为我创作的核心都是一样的,只是它的“壳”不一样,只用一个题材的话就会省去很多时间和不必要的麻烦。


前段时间我在浙江丽水布展,我就用当地居民闲置的农具,在现场就制作了一些作品,这可能和我之前的创作理念会有点不太一样,但也不会太远。



在浙江斗米岙村,我用当地居民闲置的农具结合树的造型做的几件作品 ,最大件尺寸2600×1200×1000cm,2021








ABOUT



ARTCLOUD艺术云是艺术品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全球3000多个艺术家及数字艺术STUDIO。主要服务内容有艺术策展、艺术品设计配置顾问、艺术品定制采购、艺术品价值跟踪、艺术IP授权及艺术内容输出、新媒体沉浸交互装置、艺术创意研发等,同时运营有线下多座艺术展馆、iART数据系统和具有全球当代艺术影响力的 SAP国际艺术大奖。自成立以来,艺术云高速发展,目前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全新艺术生态专业平台。




艺术策展 | 艺术品设计配置顾问 | 艺术品定制采购

艺术品价值跟踪 | 艺术IP授权及艺术内容输出

新媒体沉浸交互装置 | 艺术创意研发




合作联系

/


| 微信号 |  Artcloud_yishuyun

| 邮箱 |  artcloud@artcloudsz.com

| 官方网站 |  www.artcloud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