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专访

卢思屹 :新媒体艺术不只是影像





采访  |  miko

文章编辑  |  miko

版式设计  |  miko

图片提供  |  艺术家卢思屹、ARTCLOUD艺术云、部分图源网络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人们对于新媒体艺术,可能只是局限于影像作品中,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家们能把一些科技结合进自己的作品, 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画纸上形状和颜色的变化,想要做出好的艺术效果需要庞杂的知识体系,跨学科地创作自己的作品。


上个月我们邀请了艺术家卢思屹,和他一起来通过声音寻找另一个自己,让我们听听艺术家卢思屹怎么说……



图片

卢思屹


新媒体交互艺术家

2012 - 2016  天津美术学院 动画艺术    本科

2017 - 2020  天津美术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 硕士

松果体艺术科技团队创始人,致力发展“艺术+科技”的新方向





家人给予的支持




Q:很多人可能一开始从事艺术行业,最传统的应该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架上绘画,卢老师,您是什么时候非常确定要走上新媒体艺术这条道路,并成为职业艺术家的?


A:我在本科阶段学的是动画专业,研究生之后才开始往新媒体方向发展。在学习的道路上,接触了很多也见识了很多数字化的东西,慢慢对数字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之前的动画专业,所以在软件运用上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


同时家人也都很支持我的选择,我的祖母就是为民间艺术家,他们的支持让我更加坚定地要走上艺术这条道路。


《默》 

视频来源:腾讯





声音也是另一个自己




Q:《默》是您进入新媒体艺术的第一个里程碑作品,漫画形式的,是什么让您有了创作的灵感?在作品里,色彩均用的黑白灰,这其中有什么含义吗?


A:当时在创作这个作品时,考虑很多主题的方向,最后为什么会确定为《默》。是因为我不希望大家在看到别人需要帮忙的时候,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所以我就做了这么一个动画的短片。


在现在的社会现象上,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我们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很多家长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会教育他们:沉默是金。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还意味着承担。当有一天我们对身边不良的事物都沉默不语,这便是我们生命枯萎的开始。对他人冷漠,对这个世界沉默,以至于眼睛模糊,内心束缚,终究伤害的会是自己。


图片
图片

《默》 人物原型设计图

图片来源:网络



Q:两个作品《蔓延》和《孪·声》,可以看出风格上还是有很大的变化,是什么产生了这个变化?


A:《默》是纯粹的动画作品,而《蔓延》和《孪·声》是利用影像,空间关系,交互技术等综合性技术运用的新媒体艺术,是完全不一样的作品,虽然都是以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蔓延》和《孪·声》算是比较早的影像交互艺术。



Q:在观看《蔓延》过程中,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交互体验极佳的沉浸式艺术,展现新媒体艺术所具有的特点,但在制作的技术工作里,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A:《蔓延》最大的难点在于它的颜色变化。颜色应该是随机性变化,还是有序性变化?如果是随机性的,呈现的画面不具美感,时间也长。为了观众在有限的交互时间内观看到最佳画面效果,我会把整个视频文件解算成很多个,有序地调整控制色彩粒子的程序。



图片

《蔓延》 

图片来源:艺术家



Q:声音的我是不是也是另一个我,在AI只能时代,谁又能是真实的我,《孪·声》反而令我感觉到了恐惧与慌乱,在人人都可以复制的年代,我觉得这个作品是起到警示作用的。


A:《孪·声》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品。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更在意的是数据上的问题,包括一些隐私。而数字的沟通方式已经是一种日常生活,社会环境下的我们,个人只是作为一个“部分”出现。所以我把我这一天的生活状态的所有声音我录入到电脑里,通过声音来改变电脑里的整个粒子的运动轨迹和运算程序,它会很灵敏,很明显地表达出来。


其实声音也是一种数据的反馈亦是另一个自己,这个作品既是在暗示数据安全性的问题,也是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我自己观察我自己。


图片

《孪·声》 

图片来源:艺术家




Q:您是想给到观众一个什么样的思考?


A:第一,这个作品,更多的是用来观察我自己,因为我觉得人是随时要自省,反思自己的,这是我想做到的一个效果。


第二,就是数据化安全性的问题。我们每天的出行轨迹,我们的通话记录,甚至是浏览网页的习惯,都是我们的数据,目前很多的个人数据还没有收到相应的保护......所以这是大家应该去警惕的一个问题。





“标志性”风格是否重要





Q:在人人都可以模仿和复制的情况下,保持自我的特性变得尤为重要,那您觉得艺术家保持自我的“标志性”风格是重要的?还是必须顺应当代主流?


A:对这个问题,我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因为“标志性”风格对我来说功利性会有些强,我觉得艺术更多地是表达一种感受,一种提问的方式,如何找到一种适合自己表达的方式才是更为重要的。



Q:《蔓延》和《孪·声》已经能看到您的作品慢慢地具有自己的特色的了,在这之后的创作还是会延续下去吗?


A:这个不太确定,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事情有可能就会让我改变创作风格吧。在学习技术性的知识和社会上,带给我的感悟会更多一点,所以我的表达方式也会略微有所不同。





坚持商业,还是打破传统



Q:对于现在商业化的艺术,您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您觉得未来新媒体艺术会向一个怎么的方向去发展?


A:商业化的艺术中也有不错的艺术作品,做艺术是要用心去做的,无论是哪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只要用心做出来的,肯定不会差。那至于它是商业化的,还是纯艺术的,平常心对待就好。


未来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会朝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加跨学科性质的融合方向发展。




Q:对于国内外举办的各种新媒体艺术展览,您觉得最大的差异是在哪里?国内外新媒体艺术家是怎么看待这些的?


A:其实要分成两个角度去看,商业化的展览,国内外并无差别。但在纯艺术的角度,国内的艺术家是学习技术,进行跨学科的艺术创作。而国外的艺术家是艺术家本身就是技术性型的人才,然后投身于艺术事业,所以他们做出来的东西,风格上会更多元化一点。

 

我是佩服国内艺术家的,国内大部分从艺术院校出来的学生都是文科出身,但为了艺术,他们需要去学习一个庞杂的知识体系(交互性的装置,涉及到电、程序、自动化等相关邻域的知识),来呈现新媒体艺术上的落地效果。



图片
图片

工作中的卢思屹

图片来源:艺术家



Q:新媒体艺术在您的生活中占据着什么位置,我相信它不仅仅只是一份职业那么简单。


A:新媒体艺术在我的生活中占据着80%的时间,我业余时间也会研究与技术相关的东西,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去展现这个新媒体艺术。最近一直在研究混合增强技术,想着是否能和新媒体艺术相结合。



Q:在2020去年这一年里,有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或接下来有哪些创作方面的计划?


A:在去年国内天津广播电视塔做的跨年灯光秀就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从方案到从制作,我们整个团队经历了大概两三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创作,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天塔是一个柱状体,我们之前学的透视原理,在这个塔上都不适用,又例如流体粒子的真实碰撞如何去精准计算,还涉及到了很多数学上的问题,但最后都一一解决了。这是在2020年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天塔2020年灯光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来源:艺术家





2021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

未来艺术博物馆



Q:今年您参加了2021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未来艺术博物馆”项目,在这次设计周现场中,您的作品《孪·声》受到观众们很大的关注,对此您的感想是什么?


A:借用科技的技术去表达艺术的思考,在某个角度来说,可能会更拉近观者与艺术作品的距离,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科技服务于生活,二者结合,能带来更多维的感官体验。



图片


图片




未来艺术博物馆:《孪·声》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ARTCLOUD艺术云



Q:这次的参展经历,对于您个人以及在新媒体艺术中会意味着什么吗?



A:我觉得这次的展览经历,对我来说更是一次鼓励与肯定,我会继续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努力学习,努力创作出更好的新媒体作品出来。




图片
图片

未来艺术博物馆:《孪·声》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ARTCLOUD艺术云



Q:您是会如何看待城市、展览、新媒体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


A:因为有了人的聚集才有了城市,我觉得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展览是文化的体现,新媒体艺术并不是脱离艺术的,只是采用的表达的形式不一样,艺术也是包含在文化里的,艺术的表达通常带有哲学的思辨属性。一座城市的展览,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属性。


图片

2021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未来艺术博物馆

图片来源:ARTCLOUD艺术云



——/——



卢思屹的作品,让我们反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技术媒介的爆炸性发展与普及,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危机,人们在享受智能化便捷的同时,其实也在悄悄地被智能复制,一个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