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标志性风格”,SAP一直将其定义为“使艺术家与众不同的风格”。艺术家创作过程和方法的结合,来源于自己的个性,并由此生发出了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标志性风格”。什么是好的艺术?标志性风格与艺术家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本期采访著名策展人、批评家,同时也是SAP艺术大奖的评委王春辰老师,谈谈他眼中的“标志性风格”。


从20世纪艺术到今天,当代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每一位在美术史上或学术上被认可、被接纳的艺术家,他们艺术生涯的成长都伴随着个人的艺术特定风格,无论是在年轻时,还是随着年龄的递增,他们的艺术特点或个人风格,都有所发展。无论是毕加索、马蒂斯,一直到后期40年代的波洛克、德库宁等,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艺术风格。这些大家的艺术各具特点、各具面貌,如果从这一层面来用标志性风格去探讨,问题不会太大。

 

不同的艺术类型、不同的艺术家,风格的表现都不一样。在现代艺术中可以明显地观察到风格的变化,但进入到当代艺术,则很难用风格一词来进行初步的归类。

 

从艺术语言的角度来说,风格应具有独特、独立的特点。所以标志性风格不是模式化,也不是样式化。它最主要作用是突显艺术家的艺术特征。它所指的不是一种模式,也不能仅仅概括为一个标志,或是一个脸谱化的单一形象。相反,它呈现了一个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王春辰策展:“兴起: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声音”展览现场

NOW:A Dialogue on Femal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ists




王春辰策展:“马克·奎恩—— 皮相之下” 展览现场

Marc Quinn: Under the Skin


在十年前,艺术圈内对符号化有过批判: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模式化地表现出某种特定的符号,这些符号看起来像艺术家的商标标签,非常容易被识别。但这样的艺术作品,我认为艺术家既与这个标志性的风格有关,但与此同时,却也不完全等同于艺术家个人独特的创作方式。

 

像符号化的这种图示、样式,受到学术界、批评界的批判或反思,的确是因为它将艺术固定化、标签化或商品化,最后导致艺术创作没有进展,没有突破,这背离了艺术的本质。在这一点上,对于当代艺术家的要求,是要求艺术家要高于这一切,艺术家需要有不断的思考能力。

 

从创作的表现方式上,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运用各种艺术不同的表达形式、不同的创作媒介,所以艺术家的标志性风格很难用单一的媒介去界定。但艺术家需要具备整体性创作思路与创作方法,这才构成当代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是必须是需具备的。只有独特的表现手法,艺术家才能够在成千上万的艺术家群体中凸显出来。

 

另一方面来说,标志性风格可以让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艺术的存在意义被揭示出来。艺术家通过不断的思考,把自己独立的表达统一为自己的艺术语言风格、语言方式。


我们看欧洲艺术家Thomas Hirschhorn,其实并不能说他具有特殊的“标志性风格”,但大众看到这一类的作品——他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包括最低劣的物品),进行组合与表达,明白他所要探讨的,是我们当代现实的问题,如消费社会、种族移民、环境问题等等。



“KLASSENVERHÄLTNISSE – PHANTOMS OF PERCEPTION”

Group exhibition, Kunstverein in Hamburg (Germany), 2018


“EQUALITY FLOAT”, ES BALUARD MUSEU D’

ART MODERN I CONTEMPORANI DE PALMA, PALMA DE MALLORCA Solo exhibition, 2016


“COLLAPSE”, EXHIBITION: “CATASTROPHE AND THE POWER OF ART”

MORI ART MUSEUM, TOKYO (JAPAN), 2018 Group exhibition, 2018

 

同时,他也从福柯、德里达、德勒兹等的理论中汲取养分,作为艺术作品创作的思想根源,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在旁人看来,即使他的作品并没有一种特定的图示化的风格,但还是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系统,也依然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的工作方式与方法。

 

这一类的艺术品创作的实践与研究,在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家中,我认为是急需要学习与提升的一个方面。在国内,我们看到大部分青年艺术家都趋于单一化地呈现。我们看到一个艺术家,在过去若干年表现不错,但他都是单一化的风格、固定化的图示,虽然我们一看就能辨认,但若干年没有更大的推进与发展,随着时间的增长,其作品也将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表现力。

 

要倡导今天的艺术理念,让今天的青年艺术家能够在世界,包括在中国这样一个现实艺术的格局里有非常挑战性的突破(首先是自我突破),我认为这是来源于不断地进行思考。

 

艺术家要勤于思考,不能停留于仅仅是表面,沉溺于某种为形式而形式的特定的艺术语言和表现风格。真正的风格,是借助于各种媒介与材料,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与解读。无论是用绘画、装置、雕塑、现场艺术、公共艺术,还是摄影,使艺术作品、艺术家合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一点上,我们极其需要这一类能力与天赋的艺术家——即那种能够具有一种独特表现力的青年艺术家。我们要不断地倡导、鼓励与支持,更加挖掘好的艺术,并推动它们发展。



 ABOUT 



王春辰

 

著名策展人、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从事现代美术史及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


2012年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特约策展人;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英国学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当代中国艺术杂志》副主编及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中国当代艺术丛书》主编;2015年英国泰特美术馆访问研究员。


出版《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的终结之后》、《美的滥用》、《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艺术史的语言》、《艺术简史》等译著;2009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奖(CCAA)”并出版《艺术介入社会》。2013年出版《艺术的民主》和《图像的政治》;先后在首尔、明尼阿波利斯、纽约、东京、伦敦等地高校讲学、演讲。2015年春季泰特访问研究员。在央美自2007年以来,先后开设“西方现代艺术史”、“当代影像批评”、“西方当代艺术理论选读”、“西方当代艺术批评”、“美术批评”、“图像的政治”等课程。


策划“透视:中国当代艺术展”(2008)、“超自然:中国新世纪摄影展”(2008)、“迷局:中国影像五人展”(2008)、“同行——2009德中当代艺术展”(2009)、“现实的游牧”(2010)、CAFAM双年展(2011)、“创异的喜悦——中国70后艺术展”(2012)、“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展”(2012)、“观念维新——中国当代摄影简史”(2012)、“深圳首届独立动画双年展——心灵世界:作为虚拟工程的艺术”(2012)、“变位——中国艺术方式的威尼斯显现”(2013)、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2014)、内燃—— 中国新一代女性艺术家(2016))、时间的重合—— 西班牙艺术家纳兰霍版画作品展(2016)、时间测试—— 国际录像艺术研究观摩展(2017)、约会—来自中法的青年艺术展(2017)、云雀在天上—— 当代青年艺术十一人展(2017)、墨攻—— 首届武汉水墨双年展“合:融汇与变通”(2017)、大地之维—— 用艺术书写当代(2018)、圆融—— 佛教与艺术展(2018)、兴起: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声音(2018)、马克·奎恩—— 皮相之下(2019)等。







中国SAP艺术大奖报名已开启

作品投递截止倒计时52



 报名通道入口 


扫码关注

SAP艺术大奖公众号


点击公众号菜单栏

“报名通道”

进入注册页面



完成注册后用电脑浏览器

进入SAP艺术大奖网页端

http://www.artcloud-sap.com/

完成参评作品上传



上传完成后

即报名成功

等候作品审核结果

可进入个人中心查看作品状态